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中心主办
客户端
微信
微博
首页>理论之窗>正文

走进《沂蒙山小调》诞生地,在悠扬歌声中追寻红色记忆

来源:大众网·海报新闻发布时间:2019-04-10

  大众网·海报新闻临沂3月27日讯(记者 仪首歌)“人人那个都说哎,沂蒙山好,沂蒙那个山上哎,好风光……”一首《沂蒙山小调》唱响了沂蒙山这座革命圣地,唱红了沂蒙山的好风光。3月27日,“新中国成立70周年·点亮沂蒙精神地标”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了《沂蒙山小调》的诞生地,与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同唱这首歌,在悠扬歌声中追寻这里的红色记忆。

《沂蒙山小调》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 

  1940年,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,当地的反动势力“黄沙会”散布谣言,阻挠群众参军。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反动势力,文工团团员阮若珊、李林以山东逃荒到东北要饭的调子为基调,创作了民歌《反对黄沙会》。在一次庆功会上,阮若珊唱了这首歌曲,群众听后情绪激愤,当场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。1946年,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,受到陈毅元帅称赞,轰动全国。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,大约在建国前后,才形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、大江南北的《沂蒙山小调》。

  1999年,费县县委、县政府在《沂蒙山小调》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、纪念亭,记载了《沂蒙山小调》诞生的过程,以及现今流传的《沂蒙山小调》词曲及作者。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 、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题写了“沂蒙山小调诞生地”纪念碑名,词作者阮若珊题写了“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”,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。

《沂蒙山小调》 

  《沂蒙山小调》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歌。它的作者阮若珊同志曾说过,是沂蒙山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,沂蒙山百姓保家卫国、不惜牺牲一切的质朴情感,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,才有了这首沂蒙山小调。没有那如火如荼的岁月,没有沂蒙山百姓真挚而丰富的情感,没有那流传于乡村百姓之中的千万首民歌,她是写不出沂蒙山小调的。

  《沂蒙山小调》诞生至今已经70多年了,70多年来,这支优美的小调经过战火的洗礼,凝聚着沂蒙人民对祖国、对家乡无限的热爱,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。青山绿水,硝烟不再,安静祥和的氛围中,一段历史被不断传唱。

 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《沂蒙山小调》激励着沂蒙人民保家卫国、艰苦奋斗;在新时代,《沂蒙山小调》点燃了沂蒙老区人民奋发建设家乡的热情,并成为山东省亮丽的文化名片。《沂蒙山小调》承载着“沂蒙精神”历久弥新的深刻内涵,对于延续红色血脉、培养战斗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。

编辑:刘倩荣